你是否曾经觉得难以集中注意力,做事容易冲动?或者身边有人总是精力充沛,但却难以完成看似简单的任务?这些都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(ADHD)的表现。一项最新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:被诊断患有ADHD的成年人,预期寿命可能比常人更短。
如果说人格上的问题NPD和回避型已经算是两巨头。那个人成长的问题上,ADHD已经成了垃圾篓。夸张点说,现在ADHD满大街都是,已经晋升为简中互联网的第一大流行病。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确诊,每日新增人数不断飙升。甭管什么年纪,什么症状,只要是找不到心 ...
ADHD不仅仅是儿童的问题 ADHD常常被贴上儿童的标签,主要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以及强烈的冲动行为。但随着研究的进展,我们昭示ADHD的影响并不止于儿童,它可能伴随患者度过成年生活,深刻影响其学习、工作和人际关系。ADHD患者在集中精力、时间管理和组织计划方面常常面临挑战,这种长期的困扰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。
从更广泛的角度看,ADHD的流行与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密切相关。在这个追求效率和成功的社会中,关注力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重视。若个体无法适应这一节奏便易被贴上“ADHD”的标签,仿佛这种状态下的生活默默昭示着一种失败。
精神科医生们指出,人们早就知道,被诊断患有多动症的人往往不如没有这种疾病的人长寿。现在,研究人员对英国的死亡率数据进行调查后发现,患有多动症的男性平均寿命缩短了约7年,而女性则缩短了约9年。
“吃药备考”的本质,与小孩“不听话”就该送到某类机构强制电疗一样,属于“家长有病孩子吃药”,是处在焦虑心理下的家长的“自我给药”。中产家庭社会地位无法由后代直接继承,后代必须拥有漂亮的文凭,才能继承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。于是,“阶层滑落”焦虑成为了弥漫 ...
近年来,自闭症谱系障碍(ASD)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诊断人数显著增加。202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,与神经典型儿童相比,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在清除常见的塑料添加剂双酚A(BPA)方面存在差异。这一发现可能为理解这些疾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在胡少华的门诊中,患者多是7~12岁。“大部分孩子都会因为学习困难被家长带来看病,最后确诊。”胡少华说,ADHD在孩子中的表现比较明显,多动、注意力不集中,还容易与人发生争执甚至打架。
是什么?为什么?怎么办?打开成人多动症的三个问号25岁的在读博士,因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完成科研任务,认为自己是ADHD患者;54岁的抑郁症患者,常年没有规范治疗,在了解到成人ADHD后自我诊断为ADHD很多人都会好奇。
胡少华说,一部分成人患者的症状始于儿童时期,因为家长的不重视以及缺乏相关医学知识,单纯地认为孩子只是“调皮捣蛋”,没有在幼年及时干预。“有一部分人会在成年之后症状慢慢减轻,而一部分人的症状会越来越显著。” ...
一位30多岁的已婚女性在确诊成人ADHD后痛哭流涕,她回忆自己从小学到硕士的学习历程,全靠自学支撑,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,考试前总是临时抱佛脚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伴随着拖延,这让她经常受到责备。她感叹如果能早点确诊,生活可能会少很多遗憾。
确诊那一刻,她如释重负“医生,我就想明确一下,我是不是ADHD?”在门诊中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(简称浙大一院)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常常碰到这样的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