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2年2月21日,在北京机场,周总理率众多外交人员等候一位远道而来的访客。 这位来访者不是别人,正是美国总统尼克松。 飞机降落后,尼克松携夫人率先走下飞机,只见周总理大步流星走向前,紧紧地握住尼克松总统的手。
1972年2月21日,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,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盛情款待。 按照国际惯例,国事访问需要互赠国礼,美国方面准备的是世界上只有两件的稀世珍品“瓷塑天鹅”,不仅展现了高端的烧制工艺,还有着和友好的寓意。
——尼克松辞职两个多月后,因静脉炎住进医院。住院期间,他意外接到了毛主席亲自打来的电话。电话中,毛主席通过翻译慰问了尼克松,称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,并欢迎他随时前来中国。
众所周知,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在1972年2月21日访问中国,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。 同年2月28日,中美签署并发表了第一份《联合公报》,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。 但中美事实上的建交却是在1979年1月1日,时隔尼克松访华7年后,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拖住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脚步呢?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。尼克松访华后,中美建交的磋商其实已经提上日程——1973年2月,基辛格再度访问中国,他 ...
美国几家媒体巨头在1959年7月25日,即“厨房辩论”的第二天,在美国公开播报了这场论战,为此美苏之间也不太愉快。因为两位领导人会晤期间同意将整个交谈过程翻译成英文与俄文,在两国同步播出,而美国媒体却抢先一步。苏联方面直到当月27日才播出,且删减了尼 ...
【特朗普开启新一轮美朝接触或许能拿到诺贝尔和平奖,但对日本来说害怕“尼克松冲击”再次来袭。】1月28日,综合Forbes ...
据记者艾伦·尼克松报道,水晶宫正在努力签下AC米兰后卫斯特拉欣亚·帕夫洛维奇,这笔交易的价值约为2500万英镑,将在周二转会窗口关闭前完成。
上世纪70年代初,我国的国际战略实现重大调整,外交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,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。毛泽东主导的中美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,是这个时期改变国际战略格局的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。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和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出现,对中国此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,双方发表了《中美联合公报》,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。此后,两国政府继续就建交问题举行会谈。由 ...
曾为卡特效力,后来主张软实力重要性的约瑟夫·奈评价称,特朗普“缺乏吸引他人的自制力、纪律性和同理心”,还警告这将引发与其他国家的摩擦,削弱美国的凝聚力,损害国际秩序的稳定。